2025年9月6日,由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承办,以“数智治理”为主题的2025年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当前,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重塑着企业治理格局和运营模式,亟需探索技术驱动下的公司治理创新路径以及适配数智化企业的治理新模式。推进数智时代的公司治理变革是一项多维度工程,涉及制度创新、技术应用与伦理平衡,需要政产学研各界在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中协同攻坚。数智治理正呈现出双重面向: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多借助AI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变,依托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构建敏捷、透明、负责任的新型治理架构;另一方面,AI企业自身治理机制面临重构,需应对数据权属、社会责任等新型挑战,防范算法私利、规则私利等问题,推动“AI向善”。探索公司治理结构、机制与效果的演化路径与治理创新,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公司治理转型的战略命题。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副秘书长李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厦门大学副校长吴超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二处处长任之光、英国萨理大学原副校长、英国肯特大学讲席教授陈靖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陆正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德球、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秋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常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康拉德创业与商业学院讲席教授崔鸿、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夏军、日本庆应大学教授谷口和弘等嘉宾作主旨演讲。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代表课题组发布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和绿色治理(ESG)指数(CGGINK)。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样本5368家,其中主板上市公司304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135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581家,北交所262家,金融机构121家。治理评价结果显示,2025年度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94,与上年度的64.87相比,增幅仅为0.07,提升幅度趋缓;民营控股继续领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累积投票等制度不断深入,推动股东治理水平持续提升;董事会治理有所改善,形式合规尚待有效转化为实质监督效能;监事会治理指数持续下降,存在监督“空窗期”的治理风险;信息披露指数略有下降,相关性和及时性有所提升;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持续提升,但投资者关系质量下降;金融业公司治理质量提升明显,仍需增强自主性治理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课题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建立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责的衔接机制,防范监督“空窗期”治理风险;发挥无实际控制人的治理优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责任体系;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治理活动,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制度,开展针对性治理评价;倡导分类治理理念,适时实施分类,建立基于行业特色的差异化治理指引;构建以治理为导向的市值管理体系,提升公司治理溢价;拓展投资者诉讼,激活市场监督力量,充分保护股东权益;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股东”作用。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的评价样本为2469家,其中主板上市公司168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39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34家,北交所37家,金融机构114家。评价结果显示,2025年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平均值为59.10,较2024年的58.04提高了1.06,增长速度加快,但整体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四大维度来看,绿色治理责任维度最高,绿色治理效能维度次高,而绿色治理架构和绿色治理机制维度相对较低,各维度与2024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课题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有序推进绿色治理(ESG)信息强制披露,形成中国特色绿色治理(ESG)标准体系;强化绿色治理(ESG)顶层设计,推动绿色治理(ESG)架构与机制升级;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治理(ESG)转型,以绿色治理提升绿色金融;推动民营企业绿色治理(ESG)水平提升,构建分类分级指导体系;推进第三方机构参与绿色治理,降低绿色治理(ESG)评级被低估的风险;丰富绿色治理(ESG)股价指数体系,推动绿色治理(ESG)与市值管理深度融合。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银行等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滑铁卢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肯特大学、澳门大学等院校的200余名代表在现场参加会议。
本届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近200篇,设“数字化驱动的资本市场与可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的公司治理与制度创新”“数字赋能的绿色发展与企业创新”“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下的制度创新”“人工智能、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治理创新”等五个主题论坛,为探索数智治理提供了理论借鉴。
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本次国际研讨会是第十三次举办,该国际研讨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品牌和海内外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得到了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内外学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历次会议均吸引了世界各国著名学者的参与,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泽尔滕教授、莫里斯教授等都曾积极参会并亲自主持相关专题会场。纵观历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的主题,“跨国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原则”(2001年第一届),“公司治理改革与管理创新”(2003年第二届),“公司治理改革与评价:国际化挑战”(2005年第三届),“公司治理新阶段:合规、创新与发展”(2007年第四届),“金融危机与公司治理”(2009年第五届),“公司治理:后危机时代的共同准则”(2011年第六届),“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2013年第七届),“网络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第八届),“绿色治理与治理转型”(2017年第九届),“公司治理转型:数据时代新挑战”(2019年第十届),“后疫情时代的应对:绿色治理”(2021年第十一届),“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与绿色治理”(2023年第十二届),“数智治理”(2025年)。每次研讨会的主题都紧扣公司治理发展的脉搏,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自2003年起发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该指数是国内最早、时间跨度最长的公司治理指数,被誉为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晴雨表”,至今已连续发布二十三年,共评价样本62724家次。从2018年起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CGGI NK),也已连续发布八年,共评价样本11379家次,这是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自2017年发布全球首份《绿色治理准则》,并于2018-2024年连续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后,对绿色治理(ESG)评价系统的再次应用。这二十余年里,公司治理从一个研究问题发展为一个研究领域,并建设成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也走过了从治理结构建立、治理机制导入,再到治理有效性提升的发展历程。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和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评价作用,全面刻画了历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绿色治理水平,动态展示了我国公司治理改革与发展的变化趋势,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被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应用。
在实践中,基于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开发的央视财经50指数(代码:399550)、央视治理领先指数(代码:399554)、公司治理研究院绿色治理指数(代码:980058)先后于2012年6月6日、2013年6月6日、2020年9月2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或上线,验证了“搞好公司治理能够带来什么”这一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投资者价值投资发挥引领作用;该指数也被应用于深圳市、大湾区、泉州市等区域公司治理评价,实现从科研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在学术上,公司治理评价指数的持续研究编制为公司治理的研究提供了平台,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带动国内众多高校和机构陆续研究开发出多个公司治理相关指数,形成了公司治理指数家族。基于该指数,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相继发布《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系列、《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报告》系列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报告》系列,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