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莞11月14日电(记者杨博毅、黄浩苑)“佩琳姐托我捎句话,石龙以你为荣!”
带着手机里刚收到的消息,记者来到混采区,向拿下全运会金牌的广东举重队队员彭翠婷送上来自家乡体校的消息。
“我也以石龙为荣!”听到母校“大家长”刘佩琳的祝福,出身东莞石龙体校的彭翠婷哽咽了。
11月13日,广东队选手彭翠婷在抓举比赛中为自己打气。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13日晚,举重女子81公斤级决赛,石龙中学体育馆内,本地观众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与呐喊,为主场小将喝彩。四公里外的东莞市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一群练习举重的孩子们也在为师姐庆祝。
从体校到体育馆,四公里的距离,驱车只需10分钟。从石龙体校的训练台走上石龙体育馆的领奖台,彭翠婷用了14年的时间。
1956年,石龙籍运动员陈镜开打破了当时男子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此后,石龙举重人才成批涌现。1973年,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正式成立,成为石龙举重的训练基地。为中国赢得第一块奥运举重金牌的曾国强,就出身于石龙体校。

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在训练中。新华社记者 杨博毅 摄
记者12日走进学校训练馆,看到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在和杠铃与铁片较量。这些刻苦训练的苗子们,不止来自本地。“有很多异地务工子女,目前我们生源很广!”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体育组副组长刘佩琳,是学校的“大家长”。
成长于举重世家的她,父母都是体校教练。小时候,当家长无暇顾及她,体校的队员们就帮着去幼儿园接她放学,在训练馆食堂吃饭、玩耍是常态,与体校的缘分早已融入她的成长轨迹。

刘佩琳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杨博毅 摄
长大后,刘佩琳继续在这里守护着举重薪火的延续。她不仅要协调孩子们训练与文化课的平衡,保障“上午文化课、下午训练” 的模式,还要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难题。
训练馆内,还有何尧延教练在陪着孩子们。提起自己既是教练又是学长的身份,他笑着说:“毕竟也是这里出来的,也想为这里再出一份力。”

何尧延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杨博毅 摄
12岁时,何尧延背着行李从湖南老家来到石龙,那时又瘦又小的他,曾被不少人质疑不适合举重,是体校教练的坚持与陪伴,让他从基础动作练起,最终入选省队。退役后,何尧延毫不犹豫回到体校任教,他常鼓励学生:“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10岁的徐鑫骏,好像就有何教练曾经的影子。同样来自湖南的他,是体校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之一。体重只有23公斤的他,接受采访时坐在凳子上脚都够不到地面,硬拉却可以达到两倍体重。
“我的偶像是陈镜开,我的梦想是当世界冠军!”只练了一年举重的徐鑫骏已生发出大大的志向。

徐鑫骏在训练中。新华社记者 杨博毅 摄
“我特别感恩教练们,愿意花那么长的时间去培养、去等待一个没那么有‘前途’的运动员,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混采区里,全运会冠军彭翠婷也回忆起自己刚来石龙体校时的幼小身影。
有没有想送给师弟师妹们的话?
“继续加油,我在二沙训练中心(广东省举重队)等你们!”